海南工商职业学院是省属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坐落于海南明代先贤唐胄创办的养优书院原址——海南四大文化名村之一的海口攀丹村。学校前身为2004年创办的海南万和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4月,教育部批准海南万和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更名为“海南工商职业学院”。2012年,唐捷先生全资受让海南工商职业学院并出任学校董事长。
学校传承“养优”之校训,坚持“师生为本,人才强校,质量立校,特色兴校,管理优校”办学理念,着力培养优秀之品德、优容之胸怀、优良之习惯、优异之学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学校地理位置优越,东临南渡江、西衔美舍河,位于海南自由贸易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十分钟步行交通圈内,紧邻中共海南省委、人大和政协,毗邻海南省图书馆、博物馆、歌舞剧院、文化艺术中心、体育运动中心等。
学校校园环境优美,校区占地面积约1015亩,拥有标准的室外运动场和泳池,可容纳2000多人的综合性大礼堂。学校实训楼配备各类先进的实训仪器,拥有目前省内最大的私有云平台,为学校开展高水平的实训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图书馆拥有丰富的纸质和电子馆藏。
学校办学面向市场,形成了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构合理、具有鲜明高职高专特色的专业群。现设经济管理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旅游艺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卫生健康学院和交通工程学院6个二级学院和思政课部、公共课部2个教学部。2022年共有大数据与会计、药品生产技术、电子商务、建筑装饰工程技术、工程造价、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现代移动通信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等37个专业面向全国招生,其中国家级骨干专业1个,省级骨干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3个。
学校现有学生10000余人,拥有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一大批专家、学者、博士、教授、能工巧匠在校任职任教。
学校依托海南区位优势,坚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多元化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学校建有中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相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以及“专升本”和“专接本”继续教育平台;设有国家级海洋生态与生物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退役军人创业孵化基地、省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基地(省人文社科基地)、省高校特色实验(实训)教学示范中心、校企联合共建的省级海洋环境检测中心、唐胄养优文化研究中心;辟有国际合作办学渠道,2013年获批为可接收外国留学生的高校;2020年获批可招收台湾籍学生资格;2021年获批可招收港澳籍学生资格。我校是全国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并设有“海南第84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
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全面发展、一技多能、特长鲜明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培养目标,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重视各类专业技能比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历年来,在校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学校依托海南区位和办学体制机制优势,按照国务院“五个对接”要求,坚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多元化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继续推进创新行动发展计划的任务(项目)建设,将创新行动发展计划的实施融入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确保按时高质量完成任务(项目)目标;持续推进产教融合与工学结合,强化校内实训,密切校企合作,部分专业与相关单位联合招生和联合培养,拓展并不断深化“订单式”培养,形成招生、教学、实训、就业一条龙和学生毕业即就业完整链条。实施“教学做一体化”和“一院一品”工程,开办院办实体7个,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室、点)79个,与海南厚溥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北京青鸟职业教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海南幼护教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深圳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海南三友海洋科技有限公司等国内知名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90个,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1个。在长三角、珠三角等产业密集地区设立就业联络处,搭建毕业生就业联络平台。2010年至2021年,海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公布的毕业去向落实率,我校均在90%以上。
对少数基础教育较薄弱的省区以及考生所在生源区高考上线考生单科分数的实际分布情况,可适当调整相关科目分数要求。
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是1992年经教育部批准,由原镇江教育学院、镇江市职业大学和江苏省广播电视大学镇江分校合并成立的一所综合性公办普通高校,是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办学渊源可以追溯到1912年我国职业教育先行者、著名国画大师、教育家吕凤子先生创办的正则女校,已有百余年办学历史。
学校地处著名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镇江市,现有主校区、丹阳校区、润州校区和老校区等4个校区。主校区坐落在美丽的丹徒区十里长山南麓,依山建园,藏秀聚才。学校传承吕凤子先生“崇爱尚美”的教育思想,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突出亲情服务,全面关爱学生,形成了“人文素养+职业能力=可持续发展素质”的办学特色,文化育人特色品牌荣获教育部高校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
学校紧贴高职办学特点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认真贯彻人才培养“工学结合”理念,坚持人才培养的“职业性”和“高教性”, 确立了“四平台(Flat)八模块(Module)”(简称4F8M)高职课程模式,扎实推进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有机对接、职业能力与基本素质能力有机衔接,为地方培养经济社会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校占地面积近1000亩,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近1.6亿元,有12个二级学院(部)。设有36个专业,其中央财支持的提高专业服务产业能力重点专业3个,省“十二五”重点专业(群)3个,省高水平骨干专业3个,省品牌特色专业2个,省高水平专业群2个。“十三五”期间,学校着力打造“三大专业组合”,即:集成装备制造、电气、交通等专业,构建镇江智能制造的“全过程”生产性专业组合,打造新工科板块;集成人文、旅游、艺术、财贸、学前教育等专业,构建镇江文化产业的“全方位”智慧型专业组合,打造新文科板块;集成医药化材、卫生护理、眼视光等专业,构建镇江民生事业的“全周期”服务型专业组合,打造大健康板块。现有“1+X”证书制度试点项目9个,省精品课程10门,出版工学结合教材50部,国家级规划教材、省级重点教材20部;有校内实训基地60个,建有数控、自动化系统、嵌入式系统等校内实训实验室150个,校外实训实习基地164个。学校图书馆纸质藏书近80万册,电子资源图书300多万种。学校设有国家专利导航研究基地、大运河文化带研究镇江分院、镇江市旅游学会、吕凤子文化教育研究所、全面素质教育研究所、沈括研究所和赛珍珠研究所等研究和服务机构,并与韩国牧园大学、英国西英格兰大学等学校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681人,其中专任教师480人。专任教师中,正高职称教师31人、副高职称教师237人,双师型教师281人。副高职称以上专任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约55.9%,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其中,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省“333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1人、第三层次培养对象10人,省市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团队3个、“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3个,省高校“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国家和省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60余人。
近5年,学校获批并承建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建设基地1个、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1个、江苏省高职院校社科应用研究协同创新基地1个、镇江市重点实验室2个;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79项,其中,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金项目2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工信部科技计划项目4项、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省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课题7项、省高校哲社科项目54项;获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18项,其中政府奖7项;承担地方政府和企业横向合作课题128项;为部委办局、市县区提供政策咨询报告51篇;围绕企业技术创新研发的成果获授权专利614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87件;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91篇,其中SCI、EI、SSCI、CSSCI等收录论文96篇。《镇江高专学报》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
学校面向全国24个省(市)招生,在省内开展社会人员招生,同时承担地方中小学师资培养和继续教育工作。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9000多人,专接本学生1000多人。近5年,有10余名学生获得“中国大学生十佳自强之星”“第四届中国母亲河奖”提名奖和全国茅以升教育奖,2支团队获得团中央、教育部“推普攻坚”优秀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荣誉称号,1314名学生获得国家奖学金和励志奖学金,22余名师生获省市共青团系统先进荣誉,6个团队、15位师生荣获江苏省“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先进称号,近40名同学在全国高职高专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78名学生获得省级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470多名学生在全国和省、市专业技能竞赛中获奖。
学校与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理工学院、江苏科技大学开展“3+2”本专科衔接分段培养,与盐城射阳中等专业学校、镇江卫生学校、宿迁卫生中等专业学校、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省润州中等专业学校等开展中高职“3+3”“4+2”分段培养,以开放大学为依托,组织开展开放本科、专科学历教育,与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合作开展本科、专科成人教育、远程网络教育,构建了中职、高职专科、应用型本科教育相互衔接,普通高等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开放大学、远程高等教育等相互贯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了众多优秀的本专科毕业生。近5年,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4.5%以上,很多校友走上了各级党政领导岗位或成为企业管理岗位骨干,一大批优秀校友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和行业标兵等荣誉。
学校连续多年保持“江苏省文明单位”荣誉称号,获得了“全国高职创新教育杰出贡献院校”“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科研工作先进集体”“全国高等职业院校体育工作一校一品示范基地”“全国五四红旗团委”“江苏省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江苏省平安校园”等荣誉。
“十四五”期间,学校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立足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坚持文化育人,竭力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应用型人才。同时,全面加强各校区配套设施建设,不断充实内涵,创新管理,集成优势,提升水平,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环境优美、质量上乘、特色鲜明、富有竞争力和吸引力的应用型本科院校。
联系方式:
校长办公室:0511-88962911 传真:0511-88962345
招生办公室:0511-88962261 88911067
|
|
|
|
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2007年普通专科招生章程
|
|
一、办学属性及层次 二、办学地址 三、录取规则 四、奖、贷学金制度 五、联系电话 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招生办公室 |
|
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2007年普通专科招生章程
|
|
一、办学属性及层次 二、办学地址 三、录取规则 四、奖、贷学金制度 五、联系电话 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招生办公室 |








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录取分数线类型专业名称地区批次最高分最低分最低位次物理类健康管理江苏专科批-历史类大数据与会计江苏专科批-历史类护理江苏专科批-物理类医学检验技术江苏专科批-历史类工程安全评价与监理江苏专科批-历史类国际经济与贸易江苏专科


专业介绍艺术设计类广告艺术设计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层次专科(高职)学制三年基本修业年限三年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熟悉广告设计与制作基本理论知识,具备较强的广告设计与制作能力,从事平面广告、影视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