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业名称 | 年份 | 类型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最高/最低分) | 南京审计大学 (最高/最低分) |
|---|---|---|---|---|
| 物流管理 | 2021 | 物理类 | 561/558(本科批) | -/546(本科批) |
| 物流管理 | 2021 | 历史类 | 570/564(本科批) | -/546(本科批) |
| 物流管理 | 2020 | 文科 | -/361(本科一批) | -/546(本科批) |
| 物流管理 | 2019 | 文科 | -/351(本科一批) | -/546(本科批) |
| 物流管理 | 2018 | 文科 | -/347(本科一批) | -/546(本科批) |
| 物流管理(工业技术) | 2018 | 文科 | -/321(本科二批) | -/546(本科批) |
| 物流管理 | 2017 | 文科 | -/340(本科一批) | -/546(本科批) |
培养目标:通过核心课程、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各个实践环节的严格训练,本专业培养具备经济学、管理学和现代物流管理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现代物流管理理论与技术,熟悉政府有关物流及物流发展的有关方针、政策,了解国际物流的基本规律、惯例和规则,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意识、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的复合型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经济学原理、管理学、运筹学、运营管理、统计学、管理信息系统、市场营销学、物流管理学Ⅰ、供应链管理、物流信息管理、国际物流学、第三方物流、配送管理、数据结构、会计学、标准化与质量管理、物流金融、经济法、科技文献检索、系统工程、物流系统论、采购与库存管理、物联网技术基础、项目管理、物流设施与设备等。
学生继续深造方向:供应链管理、企业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学院拥有管理科学与工程和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为学生提供深造平台。
学生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能够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金融机构、各类工商企业特别是物流企业中从事物流业务管理及相关管理等工作,也可以继续攻读本专业和相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或通过学校提供的丰富的海外联合办学渠道出国深造。
|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
| 江苏 | 物流管理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58 |
| 历史类 | 564 | ||||
| 贵州 | 物流管理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20 |
| 文科 | 590 | ||||
| 四川 | 物流管理(认同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加分项目,但分值最高20分)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92 |
| 湖南 | 物流管理(国家专项)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71 |
| 福建 | 物流管理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83 |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经济学、管理学、现代物流学、商务和营销技术、信息技术管理等基本知识,系统掌握现代生产经营和流通领域物流管理理论、方法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物流规划和分析解决物流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工商企业和物流机构等从事现代物流管理工作的应用性人才。
专业特色 本专业在强化物流管理基础理论、基本方法教学的基础上,通过课堂理论教学、案例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突出培养学生进行物流规划、系统管理、计算机应用以及分析解决物流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极纳入创业与就业指导等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课程设置兼顾求职和考研的双重需求。中央支持地方院校建设的现代物流实验基地将有利于本专业的实习与实训。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3人,具有博士学位8人,具备较强的科研实力,承担国家和省部级多个课题。
主干课程 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统计学、管理运筹学、市场营销、会计学、物流学、运营管理、企业战略管理、采购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供应链管理、物流系统规划、物流成本管理、物流信息管理、国际物流学、客户关系管理等。
就业方向及趋势 物流企业、港口、海关、相关政府机构、货运公司、工商企业从事管理及相关工作;也可以到研究、培训机构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
| 江苏 | 物流管理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46 |
| 贵州 | 物流管理(雨山西路86号)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17 |
| 安徽 | 物流管理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87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是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A类建设高校。服务于新中国国家战略和国民经济建设需求而生,1960年设立南京大学气象学院(学校前身),隶属原中央(军委)气象局,1963年独立建校为南京气象学院,1978年列入全国重点大学,2000年划转江苏省人民政府主管,2004年更名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以来,学校先后实现了江苏省人民政府、中国气象局、教育部、国家海洋局等多方共建。现为以江苏省管理为主的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
学校主校区坐落于南京市江北新区,占地2000余亩;金牛湖产教融合园区位于天长市金牛湖新区,毗邻南京市六合区;无锡校区位于无锡市锡东新城,建有滨江学院(现已转设为无锡学院)和南信大无锡研究生院、无锡研究院、无锡校区国教院;另在南京市江北新区、六合区、雨花台区建有大学科技园及其文旅园区。现有全日制在校生约35800人,其中普通本科生约28300人、硕博研究生约6200人、留学生(学历生)约1300人。
学校办学特色鲜明,大气科学学科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在教育部近两次一级学科评估中先后获评全国第一和A+等级,气象学为国家重点学科,地球科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化学、农业科学、材料科学等7个学科跻身ESI学科排名全球前1%。拥有大气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数学、科学技术史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学校现有“大气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数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5个本科专业分布于理、工、文、管、经、法、农、艺、教9个学科领域。
学校设有大气科学学院、应用气象学院、大气物理学院、地理科学学院、遥感与测绘工程学院、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学院、海洋科学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未来技术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化学与材料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法政学院、管理工程学院、商学院、文学院、艺术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等22个专业学院,设有国际教育学院、雷丁学院(中英合作)、长望学院(拔尖培养)、龙山书院(大类培养)、藕舫学院(创新创业)、应用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高水平办学机构。
学校拥有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2000余人,教师博士化率超过85%,具有一年以上境外研修经历的超过67%。专任教师中包括中科院院士2人、海外院士18人、教育部特聘教授4人、国家杰青项目获得者11人、国家特聘专家16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4人、“973计划”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首席科学家25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9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4人,国家海外引才计划青年学者、教育部特聘青年学者、国家优青、万人青拔等其他“四青”人才27人,以及省部级人才工程项目入选者、省教学名师等近700人次。现拥有教育部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教育部长江创新团队、江苏双创团队等省部级及以上教学科研团队44个。
学校坚持科教融合理念,教学科研资源丰富。大气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是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为全国首批唯一入选省属高校。人工智能产业学院是首批省级重点产业学院建设点。建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19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多个实践教学平台。学校大气科学、信息与计算科学、海洋科学、材料物理、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22个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数值天气预报》《大气物理学》《环境科学概论》《气候变化与人类社会》等课程入选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天气学分析基础》《GIS气象应用》《高频电子线路》《社区服务创新实践》《统计学》《红色经典与信仰史话》等14门课程获批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拥有一批国家精品教材和国家规划教材。建有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联合实验室、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数字取证工程研究中心、中国气象局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省科技创新智库基地、江苏省地理大数据智能应用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协同精密导航定位与智能应用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气象能源利用与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院、省重点培育智库气候与环境治理研究院、省军民融合创新平台等30多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建有“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和“大气环境与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其中“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入选教育部首批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现有《大气科学学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阅江学刊》三份学术期刊,其中《大气科学学报》为北大中文核心期刊、CSCD收录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为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阅江学刊》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扩展期刊。图书馆馆藏纸质文献243万余册,数据库总量近60种,中外电子图书199万余种,电子期刊226万余册,年订阅纸质中外期刊1013种,是国内大气科学类文献最齐全的高校图书馆。
学校秉承“艰苦朴素、勤奋好学、追求真理、自强不息”的优良校风,恪守“明德格物、立己达人”的校训,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培养拔尖精英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国际化人才为导向,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了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取得优秀,获得全国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入选国家级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校、2019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国家级众创空间。学生获得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及本科组唯一“高教社杯”、中国机器人大赛特等奖、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一等奖、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一等奖、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特等奖、国际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大会算法竞赛冠军、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等众多竞赛最高奖项。2016年大学生男排获得全国联赛总冠军。学生参与省级以上学科竞赛获奖率达50%。近三年,研究生获国家级竞赛奖项198项,获得省级以上奖励共计361人次。本科生高质量就业率96%以上,升学率(含出国)达41.52%。建校以来,已培养各类毕业生20万余人,校友中涌现出一批两院院士、部委领导、央企高管、战略专家、国际组织官员等杰出人才,众多校友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气象行业的业务骨干和科研精英,学校被社会誉为“气象人才的摇篮”。
学校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引领。自“十三五”以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4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含课题专项)173项,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4项、省部级项目277项,获授权专利3638项,获得软件著作权1185项,获批国家首批知识产权试点高校。获批立项国家级科研项目180余项,获批“气候系统预测研究中心”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立项。“气候系统预测研究中心”基础科学中心项目为落地江苏首个。学校教师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国家海洋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教育部人文社科二等奖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百余项,学校教师还获得卡尔·古斯塔夫·罗斯贝奖章、美国地球物理学会霍尔顿青年科学家奖等国际性奖项多项。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技园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为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学校获批 “天气气候变化与预测技术”111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国家级外专项目10项,2名外籍专家荣获江苏省外专最高荣誉“江苏友谊奖”,5名外籍专家入选江苏“外专百人计划”名单。多项研究成果刊发于《Nature》《Science》等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学校积极推动海内外合作共建,着力汇聚办学资源、拓展办学空间,与全国各省市区气象局,中国科学院大学,中科院大气所、海洋所、遥感所、自动化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气象中心,中船重工724所、716所,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江苏省社科院等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惠普企业服务集团(DXC)、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全面深化合作,与航天宏图、墨迹天气、象辑知源、中科三清、华风、中国电科院、太极计算机、旗云中天、富景天策、新华三、奇安信、航天新气象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国内知名企业联合成立校企研究院。建有南京、苏州、无锡、南通和安徽天长等校地联合研究院和研究生院。与江北新区签署校地融合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合作共建中国气象谷,30多家企业签约进驻,开启“环南信大知识经济圈”建设新征程。与天长市签署战略合作办学框架协议,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金牛湖产教融合园区已正式启用,谱写学校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篇章。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与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英国雷丁大学、曼彻斯特大学,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莫纳什大学,日本海洋研究开发机构,俄罗斯国立水文气象大学,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等100多所著名高校建立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合作关系。学校与英国雷丁大学合作创办雷丁学院,是首批“江苏—英国高水平大学20+20联盟”高校;建有国际教育学院,拥有中国政府、国家汉办、江苏省政府奖学金、南京市政府奖学金等招收来华留学生资格;创办巴哈马大学“孔子学院”;设在学校的“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区域培训中心”及“国际台风委员会培训中心”,已为158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4300余名高级气象科技人员和管理者,成为全球培训规模最大、质量名列前茅的培训中心,受到世界气象组织的高度评价和特别嘉奖。
迈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展望“十四五”,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内涵发展、高质量发展为永恒主题,以服务支撑国家和地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导向,聚焦“一流特色研究型大学”战略目标,坚持“开放、协同、特色”发展理念,秉承“笃行以生为本、厚植大学精神”办学宗旨,围绕“面向行业、面向地方、面向国际”的服务面向,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办学实力,推动大气科学学科整体实力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作出更大贡献。
一.奖学金
1.优秀新生奖学金:特等200000元、一等100000元、二等30000元。
2.学校奖学金:校长奖学金10000 元/年·人,一等800 元/年·人,二等500 元/年·人,三等300 元/年·人。
3.国家奖学金:8000元/年·人。
4.学校还设有“章基嘉奖学金”、“移动通信奖学金”、“维艾思奖学金”、“玛丽英语奖学金”、“同创森林基金奖学金”、“菲尼克斯奖学金”、“中光防雷奖学金”、“林萍防雷奖学金”、“天诺基业科创基金”、“赵息保奖学金”、“苏美奖学金”、“软件奖学金”、“博西奖学金”、“格捷思奖学金”、“育才奖学金”、“维世德奖学金”、“松泉奖学金”、“集群奖学金”、“为山奖学金”等专项奖学金,奖励品学兼优的优秀学生。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奖助体系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建设和谐校园,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并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学校建立了包括奖、贷、助、补、勤、减免及“绿色通道”等在内完整的奖助体系,具体有:
一.奖学金
1.优秀新生奖学金:特等200000元、一等100000元、二等30000元。
2.学校奖学金:校长奖学金10000 元/年·人,一等800 元/年·人,二等500 元/年·人,三等300 元/年·人。
3.国家奖学金:8000元/年·人。
4.学校还设有“章基嘉奖学金”、“移动通信奖学金”、“维艾思奖学金”、“玛丽英语奖学金”、“同创森林基金奖学金”、“菲尼克斯奖学金”、“中光防雷奖学金”、“林萍防雷奖学金”、“天诺基业科创基金”、“赵息保奖学金”、“苏美奖学金”、“软件奖学金”、“博西奖学金”、“格捷思奖学金”、“育才奖学金”、“维世德奖学金”、“松泉奖学金”、“集群奖学金”、“为山奖学金”等专项奖学金,奖励品学兼优的优秀学生。
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学校积极协助符合条件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回生源所在地申请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目前,全国除港澳台地区、新疆、西藏等地外,绝大部分省(市、自治区)已可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2015年入学的新生每人每年最高可贷8000元,贷款学生在校期间不需支付贷款利息,贷款利息由财政全额补贴。
被录取的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可凭《学校录取通知书》自行到生源所在地县(区)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或教育局)咨询、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具体政策规定和申请流程以各省规定为准。根据规定,成功办理的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将直接转入学校账户,用于充缴学费。(学校账户信息为,户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开户行:中国农业银行南京盘城支行,账号:1011 5401 0400 00228)
三.助学金
1.国家励志奖学金:5000元/年•人。
2. 国家助学金:三个等级分别为,4000元/年•人、3000元/年•人、2000元/年•人。
3.“长望”助学基金:学校自2005年设立了“长望”助学基金,主要有两个系列,一是资助因遭遇突发事件或身患重大疾病而急需帮助的我校全日制普通本科学生及研究生,资助等级为:特等10000元,一等7000元,二等5000元;二是资助因生活特别贫困而影响在校学习、生活的我校全日制普通本科学生及研究生,资助等级为:三等3000元,四等2000元,五等1000元。
4.华民慈善基金会就业扶助工程:3000元/年•人。
5.福彩爱心助学工程:3000元/年•人。
6.中国电信励志奖学金:主要奖励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总金额10万元/年。
7.尼普顿助学金:主要用于资助租赁空调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总金额10万元/年。
8.各学院还分别设有“南环励志奖学金”、“炳章助学金”、“爱心助学金”、“帮困奖学基金”、“爱心基金”、“寸草奖学金”等助学项目。
四.补助
1.特殊困难补助
为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缓解经济压力,学校每年划拨专项资金,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金总额每年超过100万元。学校将其划拨到学院,由学院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本人的申请,给予补助。
2.大学生医保补助
为缓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医疗方面的负担,学校通过调高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学生的报销额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医疗费最高可报销100%、特困学生的参保费用由学校全额补助等措施,鼓励在校大学生积极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欲了解具体规定,请登陆学校总务处网站查询相关文件)
3.另外还设有伙食补助、节日补助、交通补助等多种临时困难补助。
五.勤工助学
学校广泛开辟校内外勤工助学岗位,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加勤工助学实践,在获得经济收入的同时锻炼自身能力。每年我校在校内勤工助学投入专项经费达200多万元,设立勤工助学岗位1000多个,酬金标准为9-11元/小时。
六.学费减免
对于符合政策规定的城乡低保家庭或持《特困职工证》人员子女、孤儿、残疾、革命烈士或因公牺牲军人子女等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学校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减免学费。
七.“绿色通道”
为帮助家庭经济困难新生顺利报到,学校每年开通新生入学“绿色通道”,通过缓缴学费、赠送爱心礼包、发放临时补助、量身制定资助方案等措施,使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安心报到入学。
八.其他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须认真阅读《大学生资助政策简介》和《家庭经济困难等级认定标准及所需证明材料须知》,如实填写“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本科生家庭情况调查表,”并加盖乡镇(街道)及以上政府民政部门公章。
南京审计大学是唯一以“审计”命名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为我国审计高等教育发源地之一,因审而立、为审而存、依审而兴、靠审而强。学校创建于1983年,1987年更名为南京审计学院,2002年南京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并入,2011年成为教育部、财政部、审计署与江苏省人民政府“三部一省”共建高校,2015年经教育部批准更为现名。
在38年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始终坚持服务审计事业的初心不改,遵循“特色、质量、国际化”办学理念,践行“诚信、求是、笃学、致公”校训精神,筚路蓝缕,风雨传薪,业已发展成为审计人才培养的摇篮、审计科学研究的基地、审计事业发展的智库和审计国际交流的窗口。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共1.8万余名;专任教师1100余人,其中,正高职称185人,具有博士学位731人,研究生导师273人;拥有浦口、莫愁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20万平方米。中共审计署党校、审计署审计干部教育学院位于浦口校区。
学校构建了以审计为品牌、经管法工文理等学科相互支撑、协同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2011年获批为全国首批审计硕士专业学位授权单位,2013年获批为硕士学位(学术学位)授权单位,2017年成为江苏省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高校。现有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个(工商管理、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8个(审计、会计、金融、工商管理、国际商务、法律、应用统计、电子信息);拥有江苏高校优势学科2个(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江苏省重点(培育)学科1个(理论经济学)和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5个(公共管理、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第四轮全国学科评估中,工商管理一级学科评估结果为B;在江苏省2020年首次开展的研究生教育工作综合评价中获评A等。
学校设有政府审计学院、会计学院等18个学院(教学部),中内审学院、国富中审学院、经济与金融研究院等5个特色研究院;设立润园、泽园、澄园、沁园书院,探索书院和学院“双院制”育人模式。现有本科专业36个,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项,江苏省“十二五”重点专业(类)5个,江苏高校品牌专业3个,江苏省特色专业5个;建有国家级在线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5门;建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5个;现有江苏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1个。2007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2012年,被评为首批“江苏省教学工作先进高校”;2017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建校以来,累计培养近7万名全日制毕业生,近半数从事审计及经济监督工作。根据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发布的历年《江苏省本科毕业就业情况调查报告》和《江苏省用人单位招聘情况调查报告》显示,学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指数名列前茅;毕业生对母校的总体满意度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逐年攀升,稳定在90%以上。
学校建有“现代审计发展研究中心”“经济监督研究中心”“金融风险管理研究中心”“政府审计与区域治理法治化研究院”“江苏劳动法治研究基地”和“江苏科技金融体系创新研究基地”等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6个,“公共工程审计”“审计信息工程”“金融工程”和“江苏省审计大数据工程”等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与中央军委审计署、国防大学联合勤务学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江苏省审计厅、广东省审计厅等审计机关、北海市、淮安市、珠海市等地方政府合作,先后成立北海审计研究院、淮安研究院、粤港澳大湾区审计研究院等校地联合研究院,不断提高社会服务能力;主办的《审计与经济研究》为CSSCI来源期刊、全国高校社科名刊,《南京审计大学学报》为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全国高校社科精品期刊。近五年来,学校主持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在内的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科基金项目20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33项;参与了审计署重要政策和法律法规建设工作以及审计学科建设等重大理论课题的攻关;在American Economic Review、Journal of Econometrics、《经济研究》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487篇,在CSSCI/CSCD以上刊物发表论文1221篇,出版学术专著100余部;获得包括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一等奖和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在内的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54项。学校参与的审计数据采集国际标准(ISO/PC 295)成为ISO首个审计领域的国际标准。
学校现有江苏省“青蓝工程”等省部级教学团队3个,江苏省“青蓝工程”等省级高层次研究团队2个;拥有各类国家级人才称号者20余人次,其中,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4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人社部“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6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入选江苏省“333 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66人次,江苏省“双创计划”人才19人,现有江苏特聘教授、省级教学名师、“青蓝工程”、“六大人才高峰”等其他省级人才工程140余人次;获得审计署先进个人、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等省级以上个人表彰10余人。
学校作为审计署和教育部合作设立的“中国政府审计奖学金”项目承办单位,以及商务部“援外学历学位教育”承办单位,招收和培养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审计专业硕士研究生,高质量通过教育部来华留学质量认证;被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认证为中国唯一的“内部审计教育伙伴”(IAEP)合作级高校,与全球伙伴高校开展学生互换、教师互聘、学分互认、科研合作;被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ACCA)评为“全球培养ACCA人才最多大学”“白金级培训机构”;与澳大利亚科廷大学、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帝国理工大学、伯明翰大学、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等多所国际知名院校合作举办学位与非学位本科生教育项目;与法国SKEMA商学院合作成立国际联合审计学院;获批教育部“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项目”基地建设单位。近五年,学生赴境外高校学习交流、参加国际会议、学科性竞赛、海外志愿者活动1500人次;累计选派教师27人次执行70项联合国审计任务,10名教师入选联合国审计人才库;教师赴境外参加国际会议、进行访学研修和学术交流等活动500余人次;与世界审计组织(INTOSAI)、亚洲审计组织(ASOSAI)等国际行业组织,美国、法国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最高审计机关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美国、法国、巴西、印度、南非等近40个国家和地区审计长受聘学校荣誉教授;主办和承办国际会议、国际培训班等45场次。
当前,全体南审人在学校党政领导班子的带领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锚定“十四五”发展目标,正在为加快建成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特色大学、享誉海内外的审计大学而努力奋斗!
南京审计学院近几年毕业生就业情况
我校近三年毕业生年底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7%以上,毕业生总体供需比处于比较合理的水平。学校通过校园招聘会、专业小型市场、就业网站等有形、无形的方式积极广泛地与各地市人才市场、用人单位联系,取得了明显的成果。从毕业生行业流向图可以看出,我校的毕业生行业流向相对稳定,近三年每年进入国家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毕业生在7%左右,进入国内外各类大中型企业工作的毕业生占75%以上,其中国有企业和三资企业稳定在40%左右。知名企业如: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中石油、中石化、四大国有银行、万科集团等。2010-2012三届毕业生中进入银行等金融系统工作的毕业生稳定在30%以上。从我校的毕业生地区流向图可以看出,我校的毕业生主要流向了北京、上海、南京以及南方沿海开放城市,尤其是2012届进入京津沪苏浙粤就业的毕业生占毕业生总人数的80%以上。
2010、2011、2012三年,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与麦可思HR信息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合作发布了对“江苏省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跟踪调研”成果,调研报告中,我校2009-2011三届毕业生所反映的数据在多个领域均占明显优势。其中,江苏省非211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指数一项,我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指数在省内非211本科院校中连续三年占据首位,金审学院在该项指标中名列全省民办本科独立院校前茅,2011届排名提升为第四。三年的数据显示,南审是“非211院校”中毕业生最愿意把母校推荐给高考生的学校,毕业生推荐母校比例比本省平均数高出20个点。在现有28所省内民办独立学院中,毕业生推荐母校比例最高的是金审学院,比本省平均数高出15个点。《报告》综合就业率、月薪、工作与专业对口率等因素,锁定的江苏高校10个本科绿牌专业中,审计学在2009-2011三届数据中均榜上有名,南审被锁定为绿牌专业的重点发展院校。
根据以上情况可以看出,我校毕业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强,就业潜力大,社会与广大用人单位的反响良好,第三方调查结果表明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优势明显,毕业生对母校的认可度高。

南京审计大学投资学和物流管理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投资学和物流管理在江苏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投资学就业前景和物流管理就业前景,投资学专业介绍和物流管理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投资学和物流管理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投资学和物流管理录

南京审计大学金融数学和物流管理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金融数学和物流管理在江苏往年的录取分数线,金融数学就业前景和物流管理就业前景,金融数学专业介绍和物流管理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金融数学和物流管理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金融数学

南京审计大学信用管理和物流管理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信用管理和物流管理在江苏往年的录取分数线,信用管理就业前景和物流管理就业前景,信用管理专业介绍和物流管理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信用管理和物流管理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信用管理

南京审计大学保险学和物流管理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保险学和物流管理在江苏往年的录取分数线,保险学就业前景和物流管理就业前景,保险学专业介绍和物流管理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保险学和物流管理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保险学和物流管理录

南京审计大学金融学和物流管理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金融学和物流管理在江苏往年的录取分数线,金融学就业前景和物流管理就业前景,金融学专业介绍和物流管理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金融学和物流管理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金融学和物流管理录

南京审计大学财政学和物流管理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财政学和物流管理在江苏往年的录取分数线,财政学就业前景和物流管理就业前景,财政学专业介绍和物流管理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财政学和物流管理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财政学和物流管理录

南京审计大学税收学和物流管理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税收学和物流管理在江苏往年的录取分数线,税收学就业前景和物流管理就业前景,税收学专业介绍和物流管理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税收学和物流管理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税收学和物流管理录

南京审计大学经济学(PPE)和物流管理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经济学(PPE)和物流管理在江苏往年的录取分数线,经济学(PPE)就业前景和物流管理就业前景,经济学(PPE)专业介绍和物流管理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经济学(PPE)和物流管理这

南京审计大学经济统计学和物流管理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经济统计学和物流管理在江苏往年的录取分数线,经济统计学就业前景和物流管理就业前景,经济统计学专业介绍和物流管理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经济统计学和物流管理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

南京审计大学经济学和物流管理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经济学和物流管理在江苏往年的录取分数线,经济学就业前景和物流管理就业前景,经济学专业介绍和物流管理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经济学和物流管理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经济学和物流管理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