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业名称 | 年份 | 类型 | 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最高/最低分) | 济宁职业技术学院 (最高/最低分) |
|---|---|---|---|---|
| 机电一体化技术(施耐德订单班) | 2019 | 理科 | -/350(专科批) | -/290(专科批) |
| 机电一体化技术(施耐德订单班) | 2019 | 文科 | -/401(专科批) | -/267(专科批) |
| 机电一体化技术(订单班) | 2018 | 理科 | -/344(专科批) | -/201(专科批) |
| 机电一体化技术(订单班) | 2018 | 文科 | -/392(专科批) | -/215(专科批) |
| 机电一体化技术(订单班) | 2017 | 理科 | -/275(专科批) | -/200(专科批) |
| 机电一体化技术(订单班) | 2017 | 文科 | -/303(专科批) | -/250(专科批) |
|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
| 山东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综合 | 普通类二段 | 普通类 | 373 |
| 机电一体化技术(高职技师合作培养,在菏泽技师学院就读) | 201 | ||||
| 河北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物理类 | 专科批 | 普通类 | 218 |
| 历史类 | 354 |
|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
| 山东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综合 | 普通类二段 | 普通类 | 373 |
| 机电一体化技术(高职技师合作培养,在菏泽技师学院就读) | 201 | ||||
| 河北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物理类 | 专科批 | 普通类 | 218 |
| 历史类 | 354 |
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位于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市,是一所具有鲜明交通特色的省属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2019年7月,被确定为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2019年8月,被确定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始建于1956年,历经交通部石家庄公路工程学校、河北交通学院和河北交通学校等六次变迁,1958-1962年举办本科教育,2002年由河北交通学校升格改制为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现隶属于河北省教育厅。学院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状获奖单位,是全国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样板校,是教育部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单位。
学院面向全国招生,现有石家庄市珠江大道、友谊大街和天津市河西区黑牛城道等3个校区,在校生15000余人。现设路桥工程系、汽车工程系、物流管理系、轨道交通系、电气与信息工程系、经济管理系、基础教学部、思政教学部和航海分院等6系2部1分院,招生专业52个。
办学65年来,学院始终恪守“厚德、明志、砺能、笃行”的校训,坚守交通特色、时刻保持与时俱进,用心铸就办学品质,为河北交通运输行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为交通事业输送了近10万余名各类中、高级专门人才,80%以上已经成为交通运输行业技术和管理骨干,被誉为河北省交通技术技能人才的摇篮。
近年来,学院秉承“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再谋新篇”的交院精神,攻坚克难、迎难而上,取得了一批国家标志性成果,学院社会影响力和综合实力显著增强,道路养护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被立项为教育部2019年第二批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获首批教育“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院校;成为教育部第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荣获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4项,二、三等奖6项;获得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二等奖2项,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比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河北省社会科学成果奖三等奖1项。
学院立德树人成效显著。秉承“立德树人、立魂育人”的传统,形成了“一元引领、二融互促、三体共推、四制并举”的总体思路,构建了以红色教育为引领、“双融互促”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学院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解放军总政治部“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单位”,成为河北省党建工作示范校;物流管理系党总支获评教育部“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建设单位,经济管理系会计专业第一党支部建成教育部“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道路桥梁工程党支部获评教育部“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建设单位。学院荣获河北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河北省思想政治教育先进集体、河北省文明校园,两次荣膺省级文明单位称号。
学院教师队伍实力提升。现有教授50人,副教授183人,博士29人、硕士274人。拥有1支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名全国模范教师,2名全国优秀教师,1名全国师德楷模,4支省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5名河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名省级教学名师,4名河北省新世纪“三三三人才工程”二层次人选。
学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断强化。与中铁十二局等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和国有大型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签约成立全国首家“长城汽车产业学院”;上汽大众SCEP项目是华北地区规模最大、河北省唯一的五星级标杆基地;现代物流实训基地承担了石家庄区域内本专科物流专业培训。学院成为首批全国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研究院劳动教育研究中心成员单位、中国公路建设行业协会在河北省唯一认定的培训合作机构。
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显著增强。深耕协同育人,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化“六四五五”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体系,构建了全过程、多元化“二四七二”学生成长成才体系。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国家赛事获奖丰硕,累计获国家三等奖及以上奖项58项,省级奖项230余项。
学院国际合作办学水平不断提升。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走出去”,输出中国职业教育新标准、新技术和新成果,与泰国邦那商业学院共建“中泰交通学院”,招收泰国留学生,输出专业课程标准;引进德国优质教育资源,开发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标准,编写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与莫斯科汽车公路国立技术大学申报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共建中俄交通学院。
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强质量、上层次、提速度”的学院发展总基调,固本强基、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厚植“追求卓越、三维共进”质量文化,激发内生动力,努力建成“国内一流、国际有较强影响力、在交通及相关领域有突出优势的中国特色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为服务支撑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发展、引领现代交通运输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我院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始终坚持“一把手”工程,把毕业生就业情况作为衡量教育管理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以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为核心,狠抓毕业生就业指导和市场开发,畅通毕业生就业信息渠道,有效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
我院有完善的就业工作体系。设立学院就业指导中心,专门负责全院毕业生就业工作,各系(分院)成立毕业生就业工作指导小组,并设立就业工作办公室。学院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深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理念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强化毕业生择业观教育,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学院的就业服务网站,每年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岗位万余个。
我院注重毕业生就业市场开发,依托交通行业优势,注重培养交通建设与管理人才,大部分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目前,学院与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河北路桥建设集团,河北省内各大汽车4S店 、各类保险公司,各大物流公司,远洋运输公司等大型企业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学院每年向这些单位输送大量的毕业生就业,我院的毕业生就业区域遍布全国各地,其中以河北和京津地区为主。
学院狠抓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建立了完善的就业指导服务机制,充分发挥各系辅导员的作用,开展“一对一”的就业指导服务。建立就业帮扶机制,开展就业心理援助、组织就业政策咨询,推荐帮助毕业生逐个就业,学院每年组织2次大型毕业生就业双选会,各系每年组织百余场小型专场招聘活动,多数毕业生在离校前就能落实较为理想的就业单位。
学院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每年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5%以上。
学院依托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发展新形势,学院狠抓校企合作,硕果累累。合作企业有世界500强企业、国有大型企业、河北龙头企业等,仅2018一年间与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各大二级单位、中国铁路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各大二级单位、中国外运长航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远洋海运集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三研究所、中建路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石家庄分公司、中粮面业(秦皇岛)鹏泰有限公司、京东物流集团、上汽大众汽车公司、丰田汽车公司、石家庄市轨道交通有限责任公司、新华三集团、河北交通投资集团、北京易华录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易第优(北京)教育咨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健坤餐饮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鑫裕盛船舶管理有限公司、河北锦航船舶服务有限公司等上百家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高效实现资源共享和合作共赢,积极开展顶岗实习、订单培养和现代学徒制教育,全面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实现了学生就业与企业人才需求的互补双赢。一代又一代交院学子倍受各大用人单位青睐,2017年就业率高达99.6%,有力彰显了河北交院的品牌力量!
学院产教融合不断深化。与新华三集团、施耐德电气中国有限公司、中铁十二局等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和国有大型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上汽大众SCEP项目是华北地区规模最大、河北省唯一的五星级标杆基地。牵头成立了128家单位组成的河北省交通职业教育集团,成为首批全国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研究院劳动教育研究中心成员单位、中国公路建设行业协会在河北省唯一认定的培训合作机构。
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显著增强。学生荣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2019世界机器人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省“挑战杯”决赛特等奖2项,一等奖2项,是唯一获得特等奖的高职院校。初次就业率均稳定在97%以上,用人单位满意度在95%以上,进入国企、央企、大型股份制企业占比61.79%,均在同类型院校中处于领先水平。建校60余年来为交通事业输送了近10万余名各类中、高级专门人才,80%以上已经成为交通运输行业技术和管理骨干。
招生部门:招生就业处
白天招生热线:0311-85835666
24小时服务:0311-85835777
招生QQ咨询群:11631673 16003190
招生网址:http://www.hejtxy.edu.cn/zsxxw
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主校区位于石家庄裕华高新区、西校区位于石家庄市桥西高教区,航海分院位于天津市河西区。新生均在石家庄入学,航海分院大二学生转天津航海分院完成专业课与实习实训课程。石家庄两个校区占地623余亩,精致花园式的庭院,无线全覆盖,多年被评河北省文明单位、河北省最美校园,环境幽雅,每个校区建有图书馆、标准体育场、篮球场及多个经济食堂、自助餐厅、西餐厅等,可以满足各省少数民族特色风味美食,主校区还建有校史馆、汽车博物馆和风雨操场。学校周边大型商场超市、公园、银行、医院、酒店等一应俱全。石家庄东站和地铁站距主校区4500米,门口通572路、518路、81路、502路公交车;石家庄站和地铁站距西校区5000米,门口通25路、65路、317路、58路、48路、36路、78路、311、93路等公交车,交通十分便利。
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是2000年10月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全日制国办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坐落在儒家文化发源地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的山东省济宁市区。地理位置优越,人文底蕴深厚。这里,绿树成荫,环境优雅,是读书求知的理想境地。
学院现有教职工755人,专任教师662人,教授、副教授193人,博士、硕士462人,“双师型”教师达到90%以上。以企业工程师、技师为主体的兼职教师库600余人。
学院设16个教学科研单位及20个教辅单位,紧密契合地方装备制造、文化旅游、全省全国“新硅谷”等支柱产业发展需要,开设16大类59个专业,建成了智能制造、汽车技术、计算机技术、智慧建造、“互联网+”商务等适应新旧动能转换的10个优势专业群。拥有机电、数控、汽车等47个校内实训中心、3家校中厂,设立400余家校外实训基地,获批济宁市装备制造业公共实训基地1个,拥有15个部、省、市级创新平台。全日制在校生18000余人,毕业生就业率98.07%。
建院以来,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重点专业建设为平台,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以培养模式改革为主线,以文化育人为亮点,抓改革、促创新、求突破,朝着“学生光彩、企业首选、家长满意、社会信任”的目标迈进,走出了一条“产教互融、校企共同、学岗直通、文化育人”的特色办学之路。学院不断优化治理体系、完善制度标准、创新运行机制,大力推进管理工作法制化、规范化、精细化、信息化、科学化、人本化 “六化”建设,办学行为更加规范,办学活力显著增强,办学质量不断提高,多元参与的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美誉度明显提高。获批国家和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品牌专业群、高水平专业群、专本贯通试点专业、骨干专业等专业建设项目52项,国家和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2个,国家和省级精品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59门,教育部1+X证书试点32个。培育出国家和省级教学团队9个,省级名师工作室2个,省级创新团队1个,全国劳动模范、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级突贡专家、省级教学名师、齐鲁文化英才、二级教授等15人。承担国家、省、市及横向教科研项目345项,荣获国家和省市级教科研成果奖323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山东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2项、一等奖4项,山东省政府文化创新奖2项,学生在技能大赛、文体竞赛等国赛、省赛获奖700余项,3个团支部当选全国高校“活力团支部”,学院女排荣获全国高职院校大学生排球联赛亚军,省赛8次冠军,女篮荣获全省一等奖。学院获批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全国首批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省级众创空间,入选中央电视台“职业院校百强巡礼”,荣获山东省校企合作先进单位、山东省政府文化创新奖、省级教育信息化示范单位、山东最具就业竞争力高职院校,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单位。
治理体系与监督体系双元联动,促管理法制化
1.完善学院治理结构。坚持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完善领导班子工作分工。修订《党委会议议事规则》《院长办公会议议事规则》,严格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坚持定期召开党委会、院长办公会,通过OA系统发布会议纪要,定期检查并报告落实情况。成立学院理事会,明确组成规则、职责权限、运行机制,深度参与学院重大事务的咨询、协商和审议。定期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多元参与、议事协商。依法设立院系两级学术委员会,明确议事规则,依法行使学术事务决策、审议、咨询等职权。
2.夯实学院监督体系。学院纪委与监察室合署办公,通过“三转”,聚焦纪委监督执纪问责主业。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实行年度党风廉政建设和年度责任目标“双清单”制度,制定《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方案》,《作风效能问责实施意见》。成立考核办公室,制订《单位年度绩效考核办法》。调整信息公开领导小组,建立信息公开专栏,公开招生考试、财务资产、收费管理、评审评比等信息。
3.专项治理突出问题。开展诚信招生承诺活动,杜绝虚假招生、有偿招生。开展学籍信息核查活动,完善学院《学籍管理制度》,确保学籍电子档案数据准确、程序规范。开展教学标准落地活动,每年组织专业市场调研,调整专业设置,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标准。开展实习管理规范活动,完善《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建立学生顶岗实习信息管理系统,坚持学岗直通,实施顶岗实习“合同三签”,双线监控、多元考核。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落实“一岗双责”责任制,学院主要领导与各部门、单位负责人签订平安校园建设责任书,优化学院《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构建人防、物防、技防“三防一体”的安全防范体系。开展财务管理规范活动,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制度标准与管理程序一体建设,促管理规范化
1.制订学院章程。坚持依法治校、改革创新、务实管用,学院章程顺利通过省教育厅核准。保障了学院科学决策、民主参与、依法治校、规范管理、高效运行。
2.完善决策制度。修订《党委会议议事规则》《院长办公会议议事规则》《学术委员会章程》,制定了《教职工代表大会章程》《学院理事会章程》,规范了民主决策制度、学术决策和社会各界参与决策监督制度。学院教学系部实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保证了决策民主化、科学化。
3.健全配套制度。依据《学院章程》,制定和完善了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学生管理、教学、科研、考试招生、就业、资产、财务、后勤、安全、对外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制度,进一步推进了依法治校。
4.优化管理程序。依据制度标准,规范工作程序,细化管理流程,形成规范、科学的内部管理机制。加强对管理制度、标准、规程的宣传和学习,将落实情况纳入年度绩效考核体系,强化监督、检查,明确奖惩机制。
队伍建设与激励机制同步推进,促管理科学化
1.细化能力要求。按照国家对职业院校管理人员的专业标准和工作要求,针对学院领导、中层和基层管理人员,分类制订岗位标准,明确工作任务,细化能力要求,引导管理人员不断提升岗位胜任力和执行力。
2.加强分层、分类培养培训。围绕共性要求、凸显个性需求,制订各类管理人员培养培训方案。举办暑期管理干部培训班;开展领导干部能力提升专题培训、辅导员专题培训等系列活动;学院新媒体及时发布国家路线方针政策、最新职教文件、前沿职教理论和创新实践案例,促进了管理人员自主学习与自我发展。
3.健全激励保障机制。建立培养、选拔优秀管理人才的科学机制。实行辅导员职级管理,聘任了一批正科级和副科级辅导员。积极推进专业职务竞聘改革,实施专业技术岗位首次分级聘用。完善《教职工年度业绩考核办法》,强化目标考核,考核结果紧密对接职业发展、绩效收入,激发了内在动力。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促管理信息化
1.打造智能校园。以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建设为契机,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用于信息化建设,建设管理、服务、教学、科研大数据采集制度与平台,优化管理流程、服务科学决策;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过程深度融合,建设智能化移动在线学习平台、教学管理运行控制中心、优质教育共建共享型资源库支撑平台,打造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课堂新形态。
2.健全管理信息化运行机制。建立基于信息化的管理制度,进一步明确信息管理中心职能定位,确定不同岗位专职人员职责,健全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和技术支持服务体系,保证系统数据的全面、及时、准确和安全。
3.提升教职工信息化应用能力。开展教育信息化专项培训,举办信息化管理和教学大赛,提升管理人员信息化意识,提高应用信息化手段记录、更新、采集、分析各类数据的能力,不断增强诊断和改进学院管理的能力。启动教师线上线下教学模式改革、信息化教学大赛等活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文化育人与技能培养双向嵌入,促管理人本化
1.凝练学院核心文化。总结提炼形成 “崇德尚能”校训、“敬事而信”校风、“诲人不倦”教风、“学而时习”学风,“规范、精进、卓越”” 的人才质量等核心文化,形成独特的文化标识,并通过板报、橱窗、走廊、广播电视和新媒体等平台进行传播,发挥其在学院管理中的熏陶、引领和激励作用。
2.创新“三融三进三课堂”文化育人体系。首创“生态树型”文化育人成长模型。以“品优技高有才艺”人才目标为果,“文化三进”载体为干、枝、叶,“文化三融”内容为阳光、雨露、大气,“三课堂”为四季轮回体验,专兼职教师为园丁,“三协同”机制为复合肥,构成“三融三进三课堂”文化育人生态系统,丰富发展了素质教育理论。
3.构建“四位一体”文化育人课程体系。紧抓“课程化”这个文化育人制约瓶颈,力推育人文化的课程化开发、教学性转化,形成包含文化专门课、文化浸入课、文化活动课和文化习养课在内“四位一体”文化育人课程体系,实现了文化育人的课程化、学分化、制度化。
4.创新三梯度体验式教学模式。第一梯度浸润体验,文明校园润染文明言行,孔子学堂等文化讲座润育道德品行。第二梯度习得体验,课堂内教师愤启悱发、导中学,非遗馆师傅口传身授、习中学,“三孔四孟”现场体验、游中学,网络虚拟遨游穿越、乐中学。第三梯度实践体验,社团活动力行,社会实践践行,日常习养躬行。学生在身心体验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为习。
保证体系与诊断改进有机融合,促管理精细化
1.培育质量文化。编制《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运行实施方案》,贯彻“三全”育人的质量理念,培育形成“济职”特色的“规范、精进、卓越”的质量文化。营造“人人关心质量,人人创造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质量文化氛围。
2.构建质量保证体系。以学生成长成才为核心目标,依托智能校园数据共享平台,构建全要素网络化“五系统、五层面、一平台”的质量管理与保证体系,在学院、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不同层面建立起完整且相对独立的自我质量保证机制, 形成了学院担当质量保证主体责任,各系统协调推进的工作格局。
3.开展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各部门单位依托智能校园数据共享平台,围绕学院、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层面,按照诊断项目、诊断要素、诊断点进行自我改进、自我完善,实现“自定目标、自立标准、自主实施、自我诊断与改进”的闭合循环提升,形成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质量提升的长效机制。
学院建有大型学生食堂和教工食堂,超市、商店为学生提供价廉物美的生活用品。










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河北机电一体化技术录取分数线为218分(物理类)。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河北机电一体化技术录取分数线年份专业名称类型批次招生类型最低分最低位次2021机电一体化技术物理类专科批普通类机电一体化技术历史类专科批普通类机电一体化技术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