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贯彻落实教育部、省教育厅文件精神,以组织参加单独考试招生工作为契机,探索多元化选拔方式。
(二)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采取“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评价方式,努力提高测评手段。
(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考试内容和评分标准上突出对考生各方面素质的评价,并根据专业特点,选拔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专业潜质的人才。
(四)根据学校各专业特点,以就业情况为参考,拓展校企合作层面,从企业需求量大的专业中确定单独招生专业。
(五)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强化内部治理和源头管理,从考试安全、评卷安全、信息安全和录取安全四个方面保障单独招生考试安全。

招生计划及收费标准 1.招生专业、招生计划和收费标准考试方式系别招生专业学制招生人数学费备注学校单独招生考试化学与环境工程系应用化工技术3年905000中央财政支持建设专业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3年705000国家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石油化工生产技术3年705000工业分析与检验3年705000国家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3年505000新能源应用技术3年505000环境工程

指导思想及原则(一)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开展单独考试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精神,以单独考试招生改革试点工作为契机,探索多元化选拔方式。(二)本着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采取笔试和职业适应性测试相结合的方式,强化职业适应性测试,选拔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专业潜质的人才入校学习,努力提高生源质量。(三)根据学校各专业特点,以就业情况为参考,从拓展校企合作的层面,在企业需求量大的专业中确定单独招生专

指导思想(一)贯彻落实教育部、省教育厅文件精神,以组织参加单独考试招生工作为契机,探索多元化选拔方式。(二)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采取“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评价方式,努力提高测评手段。(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考试内容和评分标准上突出对考生各方面素质的评价,并根据专业特点,选拔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专业潜质的人才。

指导思想(一)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开展单独考试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精神,以单独考试招生改革试点工作为契机,探索多元化选拔方式;(二)本着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采取笔试和职业适应性测试相结合的方式,强化职业适应性测试,选拔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专业潜质的人才入校学习,努力提高生源质量;(三)根据学校各专业特点,以就业情况为参考,拓展校企合作层面,从企业需求量大的专业中确定单独招生专业。(四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以单独考试招生为契机,探讨高等职业教育分类考试录取模式,实现校企深度合作,提高就业质量,更好地为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指导思想(一)贯彻落实教育部、省教育厅文件精神,以组织参加单独招生工作为契机,探索多元化选拔方式。(二)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采取文化知识考试和专业素质测试相结合的方式,强化职业能力和专业素质测试,选拔专业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专业潜质的人才入校学习,努力提高生源质量。(三)根据学校各专业特点,以就业情况为参考,拓展校企合作层面,从企业需求量大的专业中确定单独招生专业。(四)全面推进

指导思想 (一)贯彻落实教育部、省教育厅文件精神,以组织参加单独招生工作为契机,探索多元化选拔方式。 (二)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采取文化知识考试和专业素质测试相结合的方式,强化职业能力和专业素质测试,选拔专业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专业潜质的人才入校学习,努力提高生源质量。 (三)根据学校各专业特点,以就业情况为参考,拓展校企合作层面,从企业需求量大的专业中确定单独招生专业。

指导思想 (一)贯彻落实教育部、省教育厅文件精神,以组织参加单独招生工作为契机,探索多元化选拔方式。 (二)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采取文化知识考试和专业素质测试相结合的方式,强化职业能力和专业素质测试,选拔专业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专业潜质的人才入校学习,努力提高生源质量。 (三)根据学校各专业特点,以就业情况为参考,拓展校企合作层面,从企业需求量大的专业中确定单独招生专业。

指导思想 1.贯彻落实教育部、省教育厅文件精神,以组织参加单独招生工作为契机,探索多元化选拔方式。 2.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强化内部治理和源头管理,从考试安全、评卷安全、信息安全和录取安全四个方面保障单独招生考试安全。 3.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采取文化知识考试和综合素质测试相结合的方式,强化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测试,选拔专业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专业潜质的人才入校学习,努力提

指导思想(一)贯彻落实教育部、省教育厅文件精神,以组织参加单独考试招生工作为契机,探索多元化选拔方式。(二)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采取“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评价方式,努力提高测评手段。(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考试内容和评分标准上突出对考生各方面素质的评价,并根据专业特点,选拔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专业潜质的人才。(四)根据学校各专业特点,以就业情况为参考,拓展校企合作层面,从